对很多父母来讲,一说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想起孩子因抑郁症自杀的新闻。甚至有些父母在“一直阳光自信”的孩子自杀之前,从来都没有任何觉察孩子有何异样。很多父母觉得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有”,为什么还会抑郁/自杀?“什么都有” 其实只是说如今的孩子相比从前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但却忽略了他们在成长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诱惑同样也是从所未有的。在他们“光鲜的外表下”,往往内心充满了困惑与迷茫。抑郁、焦虑、毒品、自杀、休学、缺乏幸福感/自我认同感、对前途的担心等种种问题的出现,给传统成长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经常有家长问我:“医生,我孩子明明活泼开朗,从来就没跟我说过,他怎么就抑郁了? ”“我怎么发现他抑郁?”“孩子伤害自己怎么办?”。
我们要知道,当孩子心情不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是不会和“没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家长交流或口头承认的。还有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如何照顾孩子的情绪,在他们成长的年代,自己的情绪就从来没有被关心过,以至于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应该更“坚强一些”,甚至责怪孩子 “太懒、不争气、太软弱、不坚强”,面对这样的父母,即使孩子在有情绪问题时,不会找父母说,甚至可能去虚拟世界中寻找“朋友”帮助,因为他们觉得父母虽然“爱”他们,但不会明白和理解他们的困惑和感受。
父母可以多与孩子语言交流、细心观察。交流和观察的目的是要发现以下一些常见抑郁表现:
睡眠问题-入睡困难、易惊醒、多作噩梦或整天睡不醒。学习改变-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完成作业困难、考试成绩下降。社交退缩-自我隔离,不愿与朋友来往,整天上网/打游戏等。自我伤害-割手臂、掐自己、捶墙、撞头等,很多孩子的自残都是在衣物可以遮蔽的地方,父母不易发现。
我们需要熟知,青少年自杀有哪些高危因素:
父母需要如何帮助孩子?
保持对他们生活的尊重和带有尺度的参与,才会知道和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对去异地上学的孩子,需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和家庭支持与爱仍然存在,哪怕距离很远。以各种方式,尤其是他们喜欢的社交工具,如微信、QQ、微博等与他们保持联系,注意观察他们的语气、说话的内容、表情等。如果孩子成绩下降,不参与社会活动或出现行为问题,切记不能用训斥甚至打骂来“教育”孩子,及时与学校教师交流,对孩子多些包容,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预期。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有不对的苗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刨根问底,尊重每个人的隐私,当然包括孩子。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说话的语气和分享意愿。避免批评,苛刻的言语或不耐烦。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独立和保护意识。帮助孩子们学会减压方式、照顾自己。无论是读书、看电影、打场球或者找朋友吃饭聊天。父母学会分享年轻时的奋斗经历。告诉孩子你们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会让你的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理解,而不是被忽视。但千万忌讳用自己的“不同时代的经历”来渺视他们的努力,提出过高、不合时代、不符合孩子自身情况的要求。 必要的监控社交媒体。青少年可能不太能意识到社交媒体对他们产生的情感与认知影响,父母需要了解可能的网络欺凌、欺诈、不良内容或及时发现孩子被排除在朋友的社交圈以外。
面对孩子严重抑郁甚至自杀想法或行为的危机,父母该怎么办?
自杀行为预示着深深的心理痛苦。在发生自杀危机的情况下,父母务必遵循以下注意事项:不要总认为他们只是寻求你的关注,孩子的每个言行都应万分重视。一定要向孩子清楚的传递一个信念:他们不是负担,也不是懦弱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真心和无条件的爱与包容,那是他们度过难关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