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家乡。
3月19日下午看到科主任彭建宏发的“关于紧急抽调方舱核酸检测人员实战培训”的通知后,我立即报名并有幸被选上。走之前,彭主任拉着我一遍又一遍的强调:“小童,你一定一定要注意防护,特别是要注意生物安全!你代表着我们医院,要体现我们医院的规范。”听得我既开心又有点害怕,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是因为不能确定自己会接触到什么标本(是虚拟标本?还是黄码标本?),风险也还是很大的,不过比起在2020年武汉疫情在前线与病毒作斗争的“逆行者”,我这算啥哟?记得那天晚上,我一直没有睡着,反反复复刷着穿脱防护服的视频,就这样,天蒙蒙亮了。
第二天一早,我赶到雨花区疾控中心报道,被安排在11楼PCR实验室。
“你穿过防护服吗?”“只有在医院培训穿过,没有进过实验室。”我老实回答。疾控的老师毫无架子,一步一步耐心地教我穿脱防护服,强调要检查口罩气密性,如捂着口罩吹气看有没有鼓起来等等。当我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正式成为“大白”,走进标本处理区时,心脏砰砰跳得不停,总感觉好闷,感觉口罩在漏气。
“小姑娘,别怕,我们只要自己防护到位就不会有事的。”“啊!我感觉我口罩在漏气。”“没有没有,这是你的心理作用……”经过老师的反复安慰和自己的一番心理斗争,我慢慢地放轻松了,正式进入工作状态,在生物安全柜里拆起了核酸标本,每一份标本上都只贴着条码,每一份标本都可能是病毒含量极高的感染源,我们就是和病毒零距离接触的那群人。拆完后,需要小心有序地将标本摆放在采样管架上,并进行扫码和登记。工作内容看似简单,但这个简单的内容,每个人一天都需要集中注意力重复几千遍。除了楼下的方舱是可以自动提取扩增外,其他实验室的加样都是纯手工操作,拧一个盖子容易,拧上千个盖子可不容易。面对巨多的样本数量和有限的检测时限,我们需要每天高强度工作8个小时,戳上上千个枪头吸取样本,加样加到胳膊酸痛,单手拧盖拧到手指发麻,盯深孔板盯到眼睛发花,加完的样本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转运至楼下方舱实验室进行提取。
当我加完最后一个样本出来时,已经是下午三点,脱下防护服,贴身衣服早已经湿透,取下面屏和口罩,才发现鼻梁已被压红,脸颊上满是深深勒痕,脱下乳胶手套后,手早已被汗水浸得发白,但我依旧没有一点饿意和困意。我拨通了在老家邵阳老妈的电话,听到妈妈的声音,突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妈妈说我是她的骄傲,还为我加油打气,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挂完电话,我迅速扒了两三口饭,在桌子上眯了一会儿,又出发去方舱实验室学习。
方舱实验室特别狭窄,最多只能待下两三个人。一名老师和我讲诉着怎么设置参数、仪器运行方法、结果出来后残物的后续处理打包及实验室消杀等。工作中,需要检测人员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正确的操作、手消等,每个检测环节都必须精准无误。
后来我才知道我白天做的标本都是来自隔离酒店的高危人群样本,当时我特别担心,一直在怀疑自己的手消有没有到位,有没有经手阳性标本……反复回想着科室培训过的七步洗手法和疾控老师教我的防护措施,每一步都完成的很到位,心里也就逐渐放心了。谁都知道危险,但疫情就是命令,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检验员必须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3月27日,由于疫情升级,我们医院实行封闭管理,医院医务科科长蒋华英立即帮我联系了区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疾控的主任也马上帮我在这边的酒店里安排了住宿。“小童,你先暂时过去住一段时间,今天晚上好好休息别太大顾虑……”彭主任就像妈妈一样,又一遍一遍地叮嘱我。
雅礼中学疫情爆发,我们科室陈礼老师也被派到这里支援,我可太开心了,连忙打了电话给他。当然,爆发后这里的工作量也成倍增加,每日从2000管到4000管,4000管到7000管,某日凌晨还出现了一例阳性标本。但这次我就没有刚来时候的那种害怕情绪了,我觉得我只要把防护做好,是绝对不可能有问题的,慢慢地我适应了这里,与这里的老师合作也越来越有默契,每天加样都快练出肱二头肌了。我还当上了培训的小老师,得到了科长的表扬和鼓励,他总打趣我说要我胆子大一点、多吃一点米饭。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从28号后到现在我每天上着12小时的班,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中途也好想能够请假休息一天啊。随着长沙温度逐渐升高,方舱实验室里面真的又闷又热,就如同汗蒸房一样,我们还需要穿着三层衣服戴上防护面屏和N95口罩,在里面一干就是7、8个小时,面屏起雾是常态,根本看不清谁是谁,哪怕汗滴在眼睛上都不能用手去擦,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透……说不辛苦,那是假话,稍有差池,就会被感染。但我特别想说,新一代的青年已经长大,03年非典,全世界保护90后,现在新冠,90后也能保护全世界了,98年的我没有理由不坚持!我的城市生病了,实验室里的一个个数据,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安危,我们检验人,都是群众健康的“把关人”,不是无所不能,只是竭尽所能,长沙加油!